郭汉中获评全国道德模范:四十年匠心修复文明瑰宝

发布时间:2025-05-26 来源:广汉市 阅读次数:

5月23日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在北京召开中央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领导小组决定授予60名(组)同志第九届全国道德模范荣誉称号授予239名(组)同志第九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其中,三星堆博物馆文物保管部副部长、文物修复高级技术工郭汉中荣获第九届全国道德模范荣誉称号

40年来,郭汉中发明塑形雕刻、浇铸铜铸件等先进文物修复工艺,修复了一号青铜神树等6000余件珍贵文物,“重现”华夏辉煌古蜀文明。记者深入采访,聆听这位大国工匠用双手修复文明、用初心传承文化的故事。
     懵懂结缘,一生倾付文物情

时光回溯到1984年,彼时还是十几岁初中生的郭汉中,家中迎来了几位正在三星堆西泉坎台地进行发掘的考古人员。那时的他,天天跟着考古队打杂,懵懂间,一颗对文物发掘与修复的热爱种子悄然种下。聪明勤奋的他开始跟随专业老师学习陶器修复。

1986年,三星堆一、二号祭祀坑重见天日,大量珍贵文物亟待修复,有挖掘清理经验和陶器修复基础的郭汉中被调入四川省考古研究所,拜入文物修复大师杨晓邬门下,开启了长达40年的文物修复生涯。

“当时条件艰苦,就一间二三十平方米的小办公室,但我们满脑子就想着怎么把这些文物修好。”回忆起那段日子,郭汉中眼中闪烁着光芒。师徒二人在这狭小空间里,日夜钻研,分类、拼合、焊接、雕刻……用双手赋予文物新生。

三星堆博物馆内陈列的青铜神树、青铜大立人像等众多文物重器,都经他们之手重焕光彩。其中,一号青铜神树的修复堪称传奇。神树高达3米多,出土时大部分枝叶成残片。郭汉中与师父一块块分类,结合残片特征探讨位置、推测属性,整整6年,才让神树以笔直优美姿态呈现世人面前。

勤学创新,勇攀技艺高峰

文物修复是多学科融合、多工种协作的复杂工作,对从业者要求极高。郭汉中购置大量专业书籍研读,一有机会就向同行专家请教,同时注重实操锻炼。“每一处接口的契合,每一个过程的构思,都是长期思考、摸索和积累的结果。”郭汉中说。

郭汉中不仅精通文物修复传统方法,更能改良创新。采用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结合,创造性使用塑形补配、黄泥石膏翻模等操作工艺,前者提高修复精细度,后者保护文物免受二次伤害,赢得业内普遍赞誉。

2019年末,三星堆新发现6座祭祀坑,象牙提取成难点。郭汉中创新自制工具,采用给象牙打高分子“绷带”的蜡模固型加固方式,让上百根珍贵象牙全部安全出坑,还解决了环境污染和后续清理保护问题,开创考古发掘过程保护先河。

薪火相传,培育修复新力量

作为三星堆博物馆文物修复技术带头人,郭汉中深知传承的重要性。在他的悉心培养下,三星堆博物馆涌现出一支作风硬、能力强、素质高的文物修复队伍,多人成为馆员、助理馆员、高级工和中级工,是行业内的技术骨干。

在三星堆新一轮考古发掘中,郭汉中、余健等人带领团队出色完成文物保护与修复工作,为建设中国特色考古学进行有益探索。近年来,多地文博单位慕名派出专业技术人员到三星堆博物馆向郭汉中拜师学艺。他秉承技术传承与分享理念,为四川省内多个地区的博物馆、文管所培养了一批文物修复技术人员,带动全省文物修复行业可持续发展。

学术深耕,推动文保新发展

现代文物保护修复需在过程中开展科研,郭汉中在多年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知识和实践经验,形成独特学术眼光。他在文物修复工艺研究方面建树颇丰,发表多篇学术论文,如《三星堆祭祀坑出土玉石器环氧树脂的脱胶处理》等。

2021年,三星堆文物保护与修复馆正式开馆,成为国内首家融文物保护修复与展示利用功能于一体的博物馆。郭汉中带领团队成立文物修复技能大师工作室,配备先进精密仪器,通过现代科技提高工作效率,开展课题研究,对外提供技术支持和分析检测工作。同时,积极参与实施国保资金——可移动文物预防性保护项目,为博物馆文物提供安全保存环境,推动国内文保事业在学术领域发展。

“获得全国道德模范这一荣誉,是对我过去工作的肯定,更是对未来的激励。我会继续努力,为文物修复事业贡献更多力量。”郭汉中坚定地说。

“快节奏”的时代,郭汉中用四十年诠释了“慢工出细活”的深意。他修复的不仅是文物,更是中华文明的记忆链条。他用双手触摸历史的温度,以匠心守护文明的星火,让千年瑰宝在时光中延续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