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竹市紫岩街道:创新“社区合伙人”机制 诚信主导激发社区治理新活力

发布时间:2023-11-30 来源:德阳市人民政府 阅读次数:

为破解城乡接合部新型社区治理难题,绵竹市紫岩街道积极转变思维,创新“社区合伙人”机制,以学府社区为试点,探索多场景的合伙参与形式,赋能社区提升治理能级,巧解新型社区治理方程式,不断提升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

深化“社校五联”机制,打造“高校合伙人”,让“一方优秀”变为“共同提高”。学府社区创新提出“校社联建、支部争先”理念,深化“社校五联”机制,打造“高校合伙人”。一是支部联建。社区党组织积极与辖区天一学院和传媒学院建好支部交流平台,充分共享资源,交流党建工作经验,共享党建工作信息,提高党建工作水平。二是会议联席。社区党支部通过党建引领,与绵竹市职能部门、街道、高校积极联动,建立党建服务联席会议制度,对社区重大问题事件定期会商研判。三是队伍联创。探索推行“党建+志愿服务”模式,积极培育引导学校党员、青年参与志愿服务,分门别类打造“治安巡逻队、环境整治队”等志愿服务小分队,打造出志愿服务“先锋队”,进一步发挥好志愿者作用。四是活动联办。学校定期组织有专长的教师到社区举行公益性讲座、职业技能培训,联合社区进行体育友谊赛、文艺演出等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激发居民参与社区治理活力,提升居民的认同感、获得感和幸福感。引导和鼓励学校学生走进社区、了解社区、服务于社区,广泛开展爱心服务等公益服务,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养成良好的道德风尚。五是设施联用。有序开放学校的图书馆、阅览室,营造全民读书氛围;开放运动场地等体育活动设施,为社区居民健身、娱乐提供最大便利。

深化“五社联动”成效,打造“公益合伙人”,让治理“空白点”变为“新亮点”。聚焦居民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堵点问题,推行“党建引领、网格吹哨、资源报到”的微网格管理机制,深化“五社联动”成效,打造“公益合伙人”。一是深化网格服务。将街道、社区、职能部门、包保单位工作人员、物业、业委会全部力量下沉到网格,推行网格化管理,要求网格员每天在网格内入户走访巡逻,改变群众原来“找上门”办事为网格员“走下去”服务,畅通社区问题需求建议的收集报送渠道。二是延伸治理触角。聘请小区党员、小区楼栋长、热心居民等加入移动网格员队伍,成为小区治理“合伙人”,通过合伙人形式研究制定《社区公约》,明确“合伙人”各方主体职责分工、权利义务,搭建有事来协商平台,积极参与小区民意征集、小区事务协商,为小区建设出谋划策。三是建立团队联盟。构建“社区+社会组织+社工”联动机制,引进社会工作者协会共同开展首届“益创学府”“微治理”公益项目创新大赛,推动志愿服务制度化、常态化、项目化。

探索“抱团共益”模式,打造“发展合伙人”,让“输血公转”变为“造血自转”。社区坚持“用活集体资产、壮大集体经济、赋能社区治理、反哺居民受益”的工作思路,积极链接“发展合伙人”,探索“抱团发展、效益联赢”的壮大集体经济新模式。一是商社合作,盘活闲置资产。将占地600余平方米的原双胜村村委会办公用房以及闲置场地通过租赁形式进行盘活利用,获得长期稳定的租金收益,实现集体经济的持续增长。二是“剧本+文旅”,探索新兴发展模式。深入挖掘社区及辖区高校可利用资源,打造绵竹首个“红色剧本杀”基地,以“场景营造+剧本体验+价值引导”为思路,依托“七四暴动”“诸葛双忠祠”等绵竹特色红色资源和历史文化底蕴,在剧本娱乐体验游戏中融入红色主题,推出“红色剧本沉浸体验”党员教育培训课程,并纳入社区志愿服务项目广泛铺开,与更多的企业、青年群体对接成为合伙人,以场地租赁+项目收益分成的形式,发展壮大社区集体经济。

探索“社区+商圈”融合,打造“商圈合伙人”,让“单打独斗”变为“同频共振”。探索“社区+商圈”模式,找准社区商业发展和服务社区治理的结合点,一是社区服务“商圈”。针对商圈个体工商户多组建商圈服务队,为商圈开展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商税务证照代办、食品卫生安全业务受理、创业就业援助、社保审验、政策咨询等多项服务,同时为尽可能方便居民、回馈商家,社区给“合伙人”商家统一“赋码”,并将汇总好的二维码制作成立牌,摆放在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群众用手机一扫就能了解辖区商家的服务特色,在方便居民生活的同时,也有助于商家打开销路,扩大影响力,提升居民认同感。二是“商圈”反哺社区。面向商圈公开优质商业资源,到社区开展低附加收益的公益活动,商家提供大学生勤工助学岗位,以契约形式共用社区空间资源,在固定时段将固定的服务阵地指定给固定商业合伙人使用,商业合伙人获得稳定客源,居民家门口享受超值服务,全面提升了社区服务功能,也为辖区大学生提供社会实践。

依托“有事来协商”平台,打造“治理合伙人”,让群众“烦心事”变为“暖心事”。学府社区依托政协“委员联络站”,以“社区+委员”模式,打造“治理合伙人”,进一步合理化解矛盾,满足来自居民、高校学生的各种需求。一是优化阵地建设。在学府之家优化建设了“同心学府”院坝协商平台阵地,进一步完善了学府之家服务综合体功能,搭建好“群众说事、公开议事、聚力办事”的平台。二是优化机制建设。学府社区抓住协商民主这一重点,积极实践,探索路径,围绕“谁来议”“议什么”“怎么议”三个方面明确了协商主体、协商内容、协商流程各方面的内容,推进议事协商民主化、规范化、程序化建设。社区始终坚持协商于民、协商为民原则,聚焦带有公共性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采取一事一议形式,整合多方专业力量,巧解基层治理难题,推动“有事来协商”深度融入基层治理。(米雪 记者 肖盛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