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4日,绵竹组织工作会议召开,就绵竹做好新时代党的建设和组织工作作出重要部署、提出明确要求。
回首过去的十年,是绵竹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成效新突破的十年,也是该市党的建设和组织工作砥砺奋进、提质增效的十年。绵竹市各级党组织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践行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以政治建设为统领,以组织体系建设为重点,扎实做好理论武装、选贤任能、强基固本、育才聚才各项工作,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绵竹新篇章提供更加坚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凝心铸魂 筑牢思想理论根基
政治是根、思想是魂,根深方能叶茂,魂定方能志坚。绵竹市委高标准抓实党内集中教育,精心组织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和党史学习教育等,广大党员干部信仰之基筑得更牢、精神之钙补得更足、思想之舵把得更稳。
在高水平强化创新理论武装上,绵竹实现全市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全覆盖,高质量打造人民至上理念绵茂公路践行基地,获得延安干部学院在川首批现场教学点“金字招牌”,成为该市最鲜明的政治底色。
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是组织工作的永恒使命,十年来,绵竹各级坚持把组织工作放到全省、全市中心工作的大背景下来谋划、推进和落实,鲜明用人导向、优化班子结构、提升干部素能、激发人才活力,为中心大局强保障、聚力量,有力推动了绵竹各项事业发展。尤其是以“严”的政治标尺、“严”的换届纪律、“严”的选任程序,高质量完成县乡村换届工作,实现了绝对全胜。
选贤任能 锻造过硬干部队伍
为政之要,莫先乎人;成事之要,关键在人。党的十八大以来,绵竹坚持把政治标准摆在首位,全链条优化选育管用,着力锻造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队伍,“以干成之事评价干事之人”用人导向,做实干部政治素质考察工作,注重把选人“镜头”推向经济发展、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主战场,着力在重要任务、重点项目、急难险重一线考察识别干部,让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干部接受锻炼、增长才干、得到重用,在绵竹形成了敢拼敢闯敢干敢担当的干事氛围。
在培养年轻干部上,绵竹深入实施年轻干部红色薪火工程,创新实施“青苗”“星耀”“青春自为”三大工程,出台《新录用公务员培养锻炼五条措施》《新提任副科级领导职务干部实践锻炼办法》,健全完善单位中层干部配备机制,多措并举优化干部成长路径,拓宽干部选用视野,改进干部储备模式,为绵竹“拼经济、搞建设、抓发展”不断充实新鲜血液。同时,制定《组织部门激励干部拼经济、搞建设、抓发展的九条措施》,不断激励干部大胆干事创业;逗硬执行《关于对领导能力不足不适宜担任现职市管领导干部的调整办法》,对担当作为不力干部进行鞭策倒逼、教育引导,促其整改转变,起到“调整一个、警醒一片”的效果。
夯基固本 筑牢基层战斗堡垒
治国安邦,重在基层;管党治党,重在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绵竹市建强基层党建“主心骨”,突出抓好农村带头人队伍建设,创新实施村级党组织书记专业化管理,打造头雁引领展示中心,设置“岗位创新奖”“引领之星奖”“支书主题日”,建立以“年度考核末位必巡必审”为重点的能上能下机制,相关经验做法在全国组干院交流发言。选准管好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选派金融干部人才挂任金融副书记、金融助理,确保乡村干部人才量足质优,充分释放乡村振兴发展活力。
在筑牢基层党建“桥头堡”上,绵竹系统实施“党建强基·治理强效”双强工程,着力在特色项目、产业、园区等设立党组织,深化“支部建在项目上”,积极打造党建生态圈,不断强化党建对产业发展的引领保障作用,清平镇被省委组织部确定为基层调研联系点。在整顿软弱涣散村党组织中,选优配强镇村领导班子,建立健全村级后备力量培养选拔机制,定期组织开展“强村讲堂”和现场拉练,持续落实承诺践诺行动,抓实农村集体经济扶持发展。并且积极探索“五干一分”“飞地经济”等发展新路径,不断提升农村党组织的战斗力、凝聚力、号召力。
绵竹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创新“四书模式”预防化解农房流转纠纷工作法,九龙镇入选全国“枫桥式工作法”单位。在深入实施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十大微改革”工程中,持续推进的村级基础信息统计“一张表”数字平台,被选入全国社区党建案例、省委党的建设制度“微改革”项目。探索“社区合伙人”培育机制,打造全省首家区域医疗技术服务中心,将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到公共卫生委员会,健全党组织领导的居民自治、基层协商、群团带动、社会参与机制,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新格局。
筑巢引凤 建设人才集聚高地
千秋基业,人才为本。党的十八大以来,绵竹坚持把握“人才是第一资源”理念,以产聚才、以才兴产,努力把人才这一“关键变量”转化为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最大增量”。
绵竹立足建成三个千亿产业园区发展目标,出台“一园一策”专项政策,开展“千人走千企”活动摸排企业需求,制定并落实“科创18条”“白酒10条”,研究化工人才引进政策,积极推进与高校、科研院所等合作交流,持续开展“菁才汇齐·筑梦家乡”高校学子家乡行,以产学研平台助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促进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
生态优,则英才聚。绵竹市着力构建覆盖引进、培养、评价、激励等各个环节的人才政策体系,大力实施企业家关爱激励行动,拟制头雁企业家关爱激励行动20条措施,进一步拓展“天府英才卡·绵竹菁英卡”服务事项,创新推出“悦享绵竹”人才民宿优享政策,引进华西优质医疗资源和川师附中、附小优质教育资源,加快构建有温度、有效率的人才发展环境。
与此同时,绵竹高水平打造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创新实践基地等,持续加强技术创新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建设,加快构建“产教训”融合、“政企社”协同、“育选用”贯通的人才培育体系,探索分领域分行业制定人才梯次培养计划,组织开展“最美科技工作者”评选和“工匠杯”职能技能大赛,探索“见苗浇水、精准滴灌”式的培养路径和措施。(米文颖)
主办单位:德阳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承办:德阳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联席会议办公室
网站联系电话:0838-2518230 网站标识码:5106000051
蜀ICP备17026108号-4
川公网安备 51069902000115号
技术支持:金电联行(北京)信息技术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