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快发展新经济培育壮大新动能的实施意见》
近日,我市出台《关于加快发展新经济培育壮大新动能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将与德阳建设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四川)先行区、国家“5G+工业互联网”先导区和西部数字现代治理标杆城市同部署、同落实。
《实施意见》在培育新主体、突破新技术、发展新生态等方面提出了量化指标,旨在通过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数字经济和传统产业深度融合,把传统产业升级、城市数字转型作为重要引擎,力争到2025年把德阳建设成为全省重要的数字经济集聚地和新经济发展先行区。
打造经济新增长点
培育新增长极
《实施意见》明确提出发展目标:一是新主体加速培育,创新赋能新模式。以新经济企业梯度培育为牵引,培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400家以上、国家专精特新企业总数40家以上、瞪羚企业总数20家以上、新经济示范企业总数5家以上,涌现一大批创新产品和新经济应用场景。二是新技术加速突破,催生发展新产业。未来产业、前沿产业加快发展,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增速比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高2个百分点左右,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达到3.5%左右。三是新制造加速壮大,融合发展新业态。大力发展基于“互联网+”、“产品+服务”、产业创新融合等的新业态。规模以上企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达到90%左右、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到68%左右,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比重达45%左右。到“十四五”末,把德阳建设成为全省重要的数字经济集聚地和新经济发展先行区。
抢占新技术前沿
发展新产业新业态
在抢占新技术前沿方面。加速突破前沿技术,聚焦装备制造、医药食品、先进材料、通用航空、电子信息和数字经济五大主导产业,开展科技专项项目“揭榜挂帅”,强化先进技术、前沿技术的支撑引领作用。加快新技术产业化,加强原始创新和技术攻关,推动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重点产业延链补链强链,组织实施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水平高、市场竞争力强的重大科技成果;加强知识产权创造、保护和运用,建立技术转移机构,推动产学研合作,完善技术交易市场;建设德阳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
在大力发展新产业方面。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巩固德阳高端装备制造优势地位,做优做强风电、核电等清洁能源装备,推动建设德阳轨道交通装备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打造世界级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发展现代中药产业,促进川产道地中药新药研发和产业化。发展新材料产业,建设德阳国家新材料产业化基地。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建设“芯屏存端软智网”全产业链,培育壮大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应用、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建设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四川)先行区。
发展新能源产业,加快发展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产业,建设全国重要的风电、核电等新能源开发基地。加快构建氢能应用场景和产业链,打造氢能示范应用区和产业基地。
在创新发展新业态方面。加快发展数字经济,推进大数据智能化创新和产业集聚发展,培育壮大德阳大数据产业。强化“招引攻坚”和数字资源整合,营造数字产业发展生态,打造全省数字经济发展新高地和数字服务基地。大力发展智能经济,前瞻布局一批智能装备与智造服务,围绕智能制造转型的需求,面向不同行业,重点培育一批专业性强、行业特色明显的智能制造系统集成服务商,推动重点领域与企业智能转型。
聚焦新融合模式
营造产业发展新生态
在融合发展新模式方面。推广新融合模式,强化在线技术服务平台建设,重点发展在线办公、互动直播等融合经济,加快虚拟与增强现实技术应用。发展新制造模式,促进生产流程优化再造,推动重点产业“数智化”转型,打造“灯塔工厂”“未来工厂”“数字工厂”。发展新服务模式,推动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推广供应链创新应用,推进跨境电商零售进口试点和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建设,探索合同能源管理模式,促进节能服务产业发展。
在打造应用新场景方面。推进工业互联网建设,加快建设成渝地区国家级工业互联网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打造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先导区、网络安全创新应用先进示范区,围绕打造世界级清洁能源装备制造基地,加快形成以清洁能源为主导的能源供应结构,探索能源互联网建设。打造智能制造场景,搭建智能制造技术、智能装备等“一站式”综合平台,打造智能制造工厂和标杆企业,发展智能化融合基础设施,建设智慧园区。强化数字新基建,开展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和光纤超宽带“双千兆”网络规模化部署,布局数据资源和智能算力基础设施,积极争取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布局,建设城市数据中心。推进“智慧新城建”建设,推进城市信息模型基础平台建设,打造城市级生态平台。
在营造产业发展新生态方面。强化人才支撑,全面推进《关于激发人才创新活力深入推进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建设的十条措施(试行)》《德阳市引进急需紧缺人才实施细则(试行)》等系列人才政策落地落实,编制重点产业急需紧缺人才目录,依托龙头企业等加快培养一批重点领域创新领军人才和细分领域专业人才,完善人才评价机制,提升人才服务保障水平。深化改革创新,扩大直接融资规模。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新经济的支持力度。包容审慎监管,适应新经济发展需求,开展柔性监管,探索建立监管新机制。培育市场主体,引导社会资源向新经济领域集聚,开展德阳新经济企业梯度培育,培育壮大一批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单项冠军企业、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
《实施意见》还提出了强化统筹协调,加大财税支持,完善统计监测3项保障措施。
主办单位:德阳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承办:德阳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联席会议办公室
网站联系电话:0838-2518230 网站标识码:5106000051
蜀ICP备17026108号-4
川公网安备 51069902000115号
技术支持:金电联行(北京)信息技术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