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 |《德阳市教育高质量发展规划(2023—2027年)》

发布时间:2023-11-28 来源:德阳市人民政府 阅读次数:

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战略部署,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市,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助力德阳经济总量“重返前三”,根据《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四川教育现代化2035》和《德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德阳市“十四五”教育发展规划》等文件精神,结合德阳实际,编制《德阳市教育高质量发展规划(2023—2027年)》(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是德阳市政府未来五年履行公共教育服务职责、确定年度工作计划的重要依据。主要内容有以下几点。

一、规划目标

《规划》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聚焦“以头雁名校带动提升基础教育水平,以‘双30’目标牵引、用市场化手段全力拓展职业教育”,着力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高标准建设教育强市。到2027年,建成“五区一中心”,实现“五个显著提升”的发展目标,即:建成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样板区、教育人才培养创新区、同城化教育改革创新试验区、智慧教育示范区、教育治理现代化先行区、全国知名区域职教中心;实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水平、基础教育在全省影响力、教育服务城市发展能力、高素质专业化教育人才数量、教育治理能力现代化和水平“五个显著提升”。

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主要任务

《规划》聚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增强教育支撑引领经济社会发展功能以及优化教育事业发展条件,明确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八大战略任务”。一是坚持立德树人,培养全面发展时代新人。持续提升学生思想道德素养,构建“强国有我”德育活动体系,提升学生科学和文化素养,强化体育锻炼和健康教育,推动体育传统特色校和“一校一品”“一校多品”建设,深入推进体教融合,强化学校美育教育、劳动和实践教育。二是聚焦群众期盼,持续优化教育服务供给。实施学前教育普惠保障行动,扩大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提升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实施义务教育强校提质、普通高中内涵建设、特殊教育学生关爱行动,推动重点项目建设,优化乡镇初中布局调整,推进“头雁名校”和教育集群建设,加大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力度。三是提升服务能级,增强教育引领支撑功能。建设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创新职业教育发展机制,紧贴主导产业和重点领域,优化职业院校、学科布局,着力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四是满足人人所需,建设高水平学习型城市。健全社区教育服务体系,打造“15分钟学习圈”,加强对家庭教育的指导,大力发展老年教育,健全终身学习支持体系。五是强教必先强师,培养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建强学校干部队伍,持加强教育人才引育,实施人才引育“十大计划”,中小学教师“3115”培养计划,持续优化教师资源配置。六是全面对标成都,深入推进教育“同城融圈”。推动德阳优质学校与成都、重庆等地名校共建办学,打造教育人才成长共同体,深化学生互动交流,促进职业教育优势互补。七是智慧教育赋能,加快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持续推动学校数字基础设施迭代升级和全面感知物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健全教育大数据体系,建设德阳“智慧教育大脑”,提升数字资源服务能力,提高师生数字素养。八是激发办学活力,提升教育治理现代化水平。坚持依法治教、依法办学、依法治校,提升教育现代治理水平,严格规范民办教育管理,深化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治理,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构建教育多元治理格局,维护校园安全稳定,持续推进“平安校园”建设,建立校园安全责任追究机制。

三、保障措施

《规划》明确提出三项保障措施。一是加强组织领导。把党的领导贯穿教育各领域全过程,全面落实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深化“清廉学校”建设。二是强化投入保障。坚持教育公益属性,保障财政教育投入持续稳定增长,确保“两个只增不减”,全面落实基础教育一般公共预算教育经费逐年递增。三是统筹推进实施。将教育高质量发展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市委、市政府加强对《规划》实施的组织领导,建立教育高质量发展监测评价、督导问责、进展发布机制,定期发布教育榜单。